跳到主要內容

IKEA教我們的事 (上) : 用IKEA效應打造美好的產品用戶體驗


作為家具業龍頭,IKEA在商業上有太多成功的典範了,無論是產品設計、線上線下體驗、行銷等領域,都可以看到IKEA代表性的例子。而對於一個產品經理來說,其中最密切相關的就是IKEA效應和峰終定律,運用在產品體驗設計上絕對會讓用戶留下深刻的印象。

IKEA效應: 對自己參與創造的產品,人們會賦予更高的價值

IKEA效應是一種認知偏向,當人們參與了一部份製造產品的過程,往往會對產品更有認同感,IKEA讓客戶DIY組裝家具,或樂高積木能夠讓玩家自由發揮的設計都是最好的例子。

IKEA效應能夠建立用戶和產品間更強的聯繫,過程中投入的精力、順利完成成品的成就感都會讓用戶投射情感在產品上,轉換成對產品的喜愛。時下流行的手作體驗如皮雕、金工等也是這樣,顧客透過簡單的材料包或者體驗課程打造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飾品,和直接購買成品比起來更有紀念意義。

而在用戶參與設計上也不能太過簡單,曾經有廠商推出只需要加水攪拌就能完成的蛋糕粉,因為過於簡化做蛋糕的流程,最後以銷量不佳收場。當人們沖泡即溶咖啡時,只是想要迅速攝取咖啡因提振精神,然而在週末早晨悠閒的挑選咖啡豆、為自己沖煮一杯咖啡卻是完全不一樣的意義,手沖咖啡更像是一種儀式感,過程中獲得的是精神上的滿足和放鬆。

要將IKEA效應運用在用戶體驗設計中同樣也必須找到一個最佳點,產品經理要想辦法讓用戶執行一個簡單卻有意義的任務,當用戶能夠盡可能掌握整個流程,就能降低適應新產品的恐懼,長久下來甚至能培養用戶對產品的黏著度。以IG來說,剛開始用戶只要上傳照片再挑選一個自己喜歡的濾鏡套用,簡簡單單就能發布一張吸睛的照片到平台上,整個過程降低了使用者的入門門檻。再到後來限時動態功能盛行,重度使用者甚至能自己設計貼圖和濾鏡,發布到平台上供大家使用,從中獲得更強的參與感,而他們也會更樂於和周遭的人分享成果,成為產品有力的宣傳大使。

如何將IKEA效應融入到產品設計中,獲得更多忠實用戶也是產品經理的課題之一。下篇將繼續介紹峰終定律是什麼,以及如何運用峰終定律到用戶體驗流程中。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產品經理的第一課: 通用思維與OKR工具

CMoney 產品經理培訓的第一天,講師首先向我們簡單介紹產品經理的能力框架 : 一個好的產品經理首重的是領導力,雖然並非管理職,但產品經理必須掌握產品的各種面向,密切和工程師、設計師以及行銷部門合作,統合產品的整體走向並成為不同部門之間的橋樑。為了協助產品開發並使跨部門溝通更順利, PM 必須具備分析 / 執行能力以及溝通 / 學習能力,還有善用目標管理工具如 OKR 等等。以下將從問題分析框架、簡報及寫作技巧以及 OKR 方法這些面向分別細述。 一、問題分析 : 問題就是目標和現況之間的差異 一句話就簡單道出了什麼是問題,如果今年公司的目標營收是兩千萬,而目前業績只有一千萬,那麼如何讓接下來的營收成長 100% 就是所要探討的問題了。概念雖然很簡單,但大多時候常常因為目標不夠清楚具體,或者對現況不夠了解導致無法定義真正的問題。 如何讓目標更明確 ? 此時要追問兩個主要問題 : 為什麼是這個目標 ? ( 方向是正確的嗎 ?  期望數字合不合理 ?) 目標的相關細節又是什麼 ? ( 時限是以月、季或年為單位 ?  利益關係人有哪些等等 ) 以前面的例子來說,為什麼目標選擇營收成長而不是淨利成長 ? 不同的目標設定也會牽扯到不同的部門,如業務、行銷、採購、製造等等,一一將上述問題釐清後接下來才能制定更明確的行動方針。 隨時累積對現況的理解 對產品、公司及市場 / 產業趨勢的認識是由平常一點一滴累積來的,所以時不時閱讀並 蒐集相關資料才能在需要時事半功倍。數據資料來源分為一手資料 ( 如 : 客戶銷售資料、網站流量 ) 還有具公信力機構的市場調查報告。而消費者、客戶、銷售員的回饋這些來自第一線的觀察也都有助於對現況的了解,結合消費者心理學或經濟學等理論依據,就能拼湊出更接近事實的全貌。 理想型問題 vs. 救火型問題 理想型問題例子就如同先前提到的提高營收目標,著重在目標本身的分析,將大目標一一拆解,決定每個步驟的優先次序,再制定行動方案並執行。而救火型問題是針對突發狀況處理,例如網站突然當機,是伺服器的問題或是被駭客攻擊 ? 遇到這類問題必須分析現況,找出異常原因再採取補救措施。 二、簡報技巧概要 PM的一天充滿大大小小的會議,隨時都可能需要向不同部門或主管提案,因此運用簡報時必須簡...

小步快跑的產品規劃: 從IDEA發想到MVP最小可行性產品

多數產品現在的樣貌都和剛推出的時候差了十萬八千里,Line從一開始只有訊息和語音通話,成長到現在有Line新聞、Line Pay以及其他附加功能。產品不必一開始就以最完整的樣貌呈現,而是在反覆迭代的過程中,發現可能的需求後逐步加入新功能。需求的發想來源可以從動機/行為、質化/量化分析 (定性/定量)區分成四種: 發現可能的用戶需求後就可以著手開始規劃新功能了,而新功能也和產品一樣,不需要一開始就盡善盡美,而是用最小可行性產品 (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 的概念去打造。假設用戶今天想要一個代步工具,產品經理要做的不是直接想辦法做出一個車子交給他,而是先從滑板開始試驗,確認這是不是真正的需求,因為有可能用戶想要的並不是代步工具而是搭別人的順風車,而最小可行性產品的好處就是可以快速驗證用戶說的和真正想的一不一樣。 評估新功能的測試表現同樣可以部分套用AARRR模型的概念,在不同階段可以參考以下數據指標並優化: 功能獲取 -有多少人能看到並開啟功能 -從用戶原本的操作動線中找機會引導 功能活躍 -使用功能的人佔比為多少%? -常用新功能的人使用狀況如何? -價值如何被衡量? 功能留存 -使用新功能的人後續留存狀況為? 無論何時產品經理都不應該一頭熱的投入時間精力在打造產品或功能上,一旦用戶或市場反應不如預期就會白費力氣。在這過程中,產品經理要學會挑戰、質疑自己的假設,隨時用數字驗證,該打掉重來的時候就打掉重來。重新開始不代表失敗,只是又確認了一個不可行的方式而已,修正過後才能持續往正確的方向前進。

你的需求不是你的需求? 產品經理的用戶需求挖掘與管理分析必修課!

產品的需求發想都來自於用戶身上嗎? 答案是也不是。當太執著於用戶本身表達出的需求,產品經理反而可能落入陷阱! 讓我們將時光倒回一百多年前,汽車尚未被發明的時候,如果這時候調查人們想要什麼樣的交通工具,得到的回答會是: 一輛更快的馬車。但好險這件事沒有發生,如今的世界終究還是有汽車以及其他更快的交通工具。 這告訴我們不能單單只靠用戶表面的話來下判斷,而是要繼續追問他們的動機和目標 (想要旅行得更遠和運送更多貨物,因此需要更迅速便捷的移動方式),才不會因此侷限了產品的範疇,真的打造一輛更快的馬車。為了像剝洋蔥一樣一層層挖掘用戶的需求,直達問題核心,我們可以運用需求驗證漏斗來避免偽需求的陷阱: 用戶表達 (What?) What是用戶告訴你的回饋,包含問卷調查的結果或客服從用戶身上蒐集到的回應。但產品經理不能馬上照單全收,因為用戶可能缺乏對解決方案的想像力,就像iphone問世前沒有人想到原來手機其實不需要實體按鍵。在這層初步觀察到的需求還有待進一步驗證。 用戶行為 (How?) How是用戶的實際行動,觀察用戶如何選擇產品、使用產品,可以檢視用戶說的和做的是否一致。假設今天詢問用戶每週運動的頻率,很可能得到的回答是一週2-3次,但當進一步追問上次運動是什麼時候,回答卻可能是兩個星期前,只因為用戶不想被認為是懶惰不運動的人,才導致回答和實際行為的差距。即使用戶說一套做一套,我們還是可以繼續挖掘用戶背後的動機,找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用戶需求 (Why?) Why才是用戶內心真正的需求,我們可以運用Job Story來精確描述需求: 「在什麼 場景 下,用戶希望完成什麼 任務 ,進而達成什麼 目標 」 有一個經典案例是麥當勞用戶研究的「 奶昔錯誤 」: 事件開頭源自於麥當勞內部想要提升奶昔銷量,於是找來目標客群詢問喜歡的口味、希不希望奶昔變小杯但更便宜之類的問題,費了一番功夫依照調查結果改進產品後,卻發現銷量依然沒什麼增長。之後反覆針對產品研究了幾次後仍沒有結論,於是團隊轉為觀察客戶,在什麼場景下會為了什麼原因購買奶昔? 最後得到的結果也令人意想不到: 有四成的顧客是在早上開車上班的途中購買奶昔的,一方面能打發無聊的車上時間 (奶昔好喝而且能喝很久),一方面又有飽足感不容易在午餐時段前感到飢餓,更重要的是方便一手拿取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