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產品經理的第一課: 通用思維與OKR工具

CMoney產品經理培訓的第一天,講師首先向我們簡單介紹產品經理的能力框架:
一個好的產品經理首重的是領導力,雖然並非管理職,但產品經理必須掌握產品的各種面向,密切和工程師、設計師以及行銷部門合作,統合產品的整體走向並成為不同部門之間的橋樑。為了協助產品開發並使跨部門溝通更順利,PM必須具備分析/執行能力以及溝通/學習能力,還有善用目標管理工具如OKR等等。以下將從問題分析框架、簡報及寫作技巧以及OKR方法這些面向分別細述。


一、問題分析: 問題就是目標和現況之間的差異

一句話就簡單道出了什麼是問題,如果今年公司的目標營收是兩千萬,而目前業績只有一千萬,那麼如何讓接下來的營收成長100%就是所要探討的問題了。概念雖然很簡單,但大多時候常常因為目標不夠清楚具體,或者對現況不夠了解導致無法定義真正的問題。

如何讓目標更明確?

此時要追問兩個主要問題: 為什麼是這個目標? (方向是正確的嗎期望數字合不合理?) 目標的相關細節又是什麼? (時限是以月、季或年為單位利益關係人有哪些等等) 以前面的例子來說,為什麼目標選擇營收成長而不是淨利成長? 不同的目標設定也會牽扯到不同的部門,如業務、行銷、採購、製造等等,一一將上述問題釐清後接下來才能制定更明確的行動方針。

隨時累積對現況的理解

對產品、公司及市場/產業趨勢的認識是由平常一點一滴累積來的,所以時不時閱讀並蒐集相關資料才能在需要時事半功倍。數據資料來源分為一手資料 (:客戶銷售資料、網站流量) 還有具公信力機構的市場調查報告。而消費者、客戶、銷售員的回饋這些來自第一線的觀察也都有助於對現況的了解,結合消費者心理學或經濟學等理論依據,就能拼湊出更接近事實的全貌。

理想型問題 vs. 救火型問題

理想型問題例子就如同先前提到的提高營收目標,著重在目標本身的分析,將大目標一一拆解,決定每個步驟的優先次序,再制定行動方案並執行。而救火型問題是針對突發狀況處理,例如網站突然當機,是伺服器的問題或是被駭客攻擊? 遇到這類問題必須分析現況,找出異常原因再採取補救措施。


二、簡報技巧概要

PM的一天充滿大大小小的會議,隨時都可能需要向不同部門或主管提案,因此運用簡報時必須簡潔有力地呈現你的決策,一張充滿密密麻麻文字的投影片絕對是大忌。

先講結論(根據數據/事實)

每張投影片的標題最好能夠下一個結論,例如:   Q1營收成長25%,較過去大幅成長,絕對比只寫Q1營收分析更有力道。內文再以圖片、表格或文字補充細節,一般習慣將圖表放在左側,文字在右,這樣的配置比較容易被大腦所接收。

提供選擇方案

除了探討目標或現況外,最重要的就是提出接下來的對策。當只有一個方案時,很容易遇到反對的阻力或被駁回,因此只要再提供其他選擇方案,聽眾就會傾向在兩者之中擇一,做出兩種方案的優缺點比較再建議自己偏好的那種,也是說服聽眾的技巧之一。

三、寫作技巧概要

寫作的進入門檻低,只要願意持續寫的話,就會是對自己最好投資。PM的個人能力相較起來很難被量化,因此若能維持長期固定的寫作習慣,建立起個人品牌也會是一個加分要素。

文章三大要素:   標題、內文、結語

一篇好的文章應該要具備能夠吸引人點閱的標題,簡單易讀的內文還有能夠號召讀者行動 (訂閱、分享等) 的結語。下標的時候不用擔心字數過長,放入想被搜尋的關鍵字或運用數字、問號驚嘆號、名人時事等都能夠勾起讀者的好奇心。而內文的開頭最為關鍵,應該開門見山告訴讀者為何要看這篇文章,對他而言會有什麼幫助,最重要的是讓讀者產生這篇文章和我息息相關的感覺。最後結尾的部分可以用條列式再次整理內文要點,加深讀者印象,或者提供相關延伸內容的超連結,增進黏著度。

四、OKR目標管理法

OKR是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的簡稱,也就是目標和關鍵成果。OKR是一套管理溝通工具,主要幫助所有團隊成員了解現在的目標是什麼,再往下制定能夠量化的關鍵成果,幫助不同角色和職位的人了解到達目標的途徑。

OKR在企業的運用

假設你是NBA籃球隊的總經理,你的年度目標是提升球隊競爭力並帶動營收成長,那麼具體的關鍵成果可能設定為拿下今年NBA總冠軍還有將門票銷售率提高到80%。當內部達成對OKR的共識之後,就能夠開始推動企業由上至下一起往目標邁進了。為了獲得NBA總冠軍,總教練將每場平均得分設定在100分以上,失分則必須在98分以下,這兩項再分別由進攻教練和防守教練想辦法達成。只要關鍵成果和目標的關聯性夠強,能夠具體被量化衡量,且完成之後能夠確實反應目標達成,那麼就能有效管理團隊目標,確保每個部門、不同職責的人都正往同一個方向前進。


以上就是產品經理的入門基礎課,分為訓練溝通、表達能力的簡報及寫作技巧,還有工作上會運用到的問題分析框架及OKR目標管理法。有了初步的概念後還要持續吸收相關知識並自己練習,才能真正內化成自己的所學並加以應用,在產品經理之路上未來還有很長一段要走。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IKEA教我們的事 (下) : 產品經理的小心機,為你的用戶製造高潮和Happy Ending

峰終定律是心理學上的名詞,科學家發現人們對一件事的主要記憶來自於過程中最美好的部分(高峰)和結束的時候(終點),無關好壞體驗的比重和時間長短。也就是說即使一部電影前三十分鐘的節奏略顯冗長枯燥,只要突然來個重大轉折,製造衝突的高潮,結尾的部分再出其不意來個反轉留下懸念,那麼觀眾仍然會覺得這是一部好電影。但凡事都還是有個忍耐底線,要是電影拍得像大學生畢業作品,來不及等到劇情的高潮觀眾就會先離席了。因此峰終定律就是告訴我們,只要在不突破用戶/消費者忍耐底線的前提下,盡全力打造體驗的高峰和美好的結尾,就能在他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IKEA的購物體驗就是峰終定律最經典的例子之一。就算只想要購買特定一兩件家具,顧客卻還是得九彎十八拐地走完IKEA預設好的路線,逛遍每個展間,店員不多所以搬家具什麼的更只能自己來。儘管有許多不便,但是IKEA也為顧客打造完美的峰終體驗: 物美價廉的商品、一個個有質感的家居展間,對消費者來說,用少少的價錢就能為自己創造出更有品味的家居生活,這是過程的峰;而最後再用出口處的10元冰淇淋輕鬆收服顧客的心,畫下完美的句點,10元霜淇淋更成為大家對IKEA印象最深刻的標記之一。 用峰終定律打造難忘的用戶體驗 一個好的 App 產品必須關注每個用戶使用的環節。進入的第一眼感受和產品的價值主張相符,用戶才會接著探索更多功能,過長的等待時間和不必要的註冊程序都可能讓用戶為之卻步,必須盡力避免。接著適度引導用戶完成任務,達到 Aha moment ,最後再提供回饋或獎勵,激發主動分享擴散的行為。 舉 Uber 的例子來說,當使用者看到地圖上的車子記號逐漸來到自己眼前,打開車門坐進去的那一刻,不同於以往路邊攔計程車的感受就是過程中的峰點,而享受完便捷愜意的旅途後,馬上獲得下一趟乘車回饋金則是整個體驗的終點,拿到優惠除了讓用戶開心外,更能激發用戶日後再次搭乘的動機。 運用 IKEA 效應和峰終定律,為你的用戶打造更完美的產品體驗吧 !

小步快跑的產品規劃: 從IDEA發想到MVP最小可行性產品

多數產品現在的樣貌都和剛推出的時候差了十萬八千里,Line從一開始只有訊息和語音通話,成長到現在有Line新聞、Line Pay以及其他附加功能。產品不必一開始就以最完整的樣貌呈現,而是在反覆迭代的過程中,發現可能的需求後逐步加入新功能。需求的發想來源可以從動機/行為、質化/量化分析 (定性/定量)區分成四種: 發現可能的用戶需求後就可以著手開始規劃新功能了,而新功能也和產品一樣,不需要一開始就盡善盡美,而是用最小可行性產品 (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 的概念去打造。假設用戶今天想要一個代步工具,產品經理要做的不是直接想辦法做出一個車子交給他,而是先從滑板開始試驗,確認這是不是真正的需求,因為有可能用戶想要的並不是代步工具而是搭別人的順風車,而最小可行性產品的好處就是可以快速驗證用戶說的和真正想的一不一樣。 評估新功能的測試表現同樣可以部分套用AARRR模型的概念,在不同階段可以參考以下數據指標並優化: 功能獲取 -有多少人能看到並開啟功能 -從用戶原本的操作動線中找機會引導 功能活躍 -使用功能的人佔比為多少%? -常用新功能的人使用狀況如何? -價值如何被衡量? 功能留存 -使用新功能的人後續留存狀況為? 無論何時產品經理都不應該一頭熱的投入時間精力在打造產品或功能上,一旦用戶或市場反應不如預期就會白費力氣。在這過程中,產品經理要學會挑戰、質疑自己的假設,隨時用數字驗證,該打掉重來的時候就打掉重來。重新開始不代表失敗,只是又確認了一個不可行的方式而已,修正過後才能持續往正確的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