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IKEA教我們的事 (下) : 產品經理的小心機,為你的用戶製造高潮和Happy Ending


峰終定律是心理學上的名詞,科學家發現人們對一件事的主要記憶來自於過程中最美好的部分(高峰)和結束的時候(終點),無關好壞體驗的比重和時間長短。也就是說即使一部電影前三十分鐘的節奏略顯冗長枯燥,只要突然來個重大轉折,製造衝突的高潮,結尾的部分再出其不意來個反轉留下懸念,那麼觀眾仍然會覺得這是一部好電影。但凡事都還是有個忍耐底線,要是電影拍得像大學生畢業作品,來不及等到劇情的高潮觀眾就會先離席了。因此峰終定律就是告訴我們,只要在不突破用戶/消費者忍耐底線的前提下,盡全力打造體驗的高峰和美好的結尾,就能在他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IKEA的購物體驗就是峰終定律最經典的例子之一。就算只想要購買特定一兩件家具,顧客卻還是得九彎十八拐地走完IKEA預設好的路線,逛遍每個展間,店員不多所以搬家具什麼的更只能自己來。儘管有許多不便,但是IKEA也為顧客打造完美的峰終體驗: 物美價廉的商品、一個個有質感的家居展間,對消費者來說,用少少的價錢就能為自己創造出更有品味的家居生活,這是過程的峰;而最後再用出口處的10元冰淇淋輕鬆收服顧客的心,畫下完美的句點,10元霜淇淋更成為大家對IKEA印象最深刻的標記之一。

用峰終定律打造難忘的用戶體驗


一個好的App產品必須關注每個用戶使用的環節。進入的第一眼感受和產品的價值主張相符,用戶才會接著探索更多功能,過長的等待時間和不必要的註冊程序都可能讓用戶為之卻步,必須盡力避免。接著適度引導用戶完成任務,達到Aha moment,最後再提供回饋或獎勵,激發主動分享擴散的行為。

Uber的例子來說,當使用者看到地圖上的車子記號逐漸來到自己眼前,打開車門坐進去的那一刻,不同於以往路邊攔計程車的感受就是過程中的峰點,而享受完便捷愜意的旅途後,馬上獲得下一趟乘車回饋金則是整個體驗的終點,拿到優惠除了讓用戶開心外,更能激發用戶日後再次搭乘的動機。

運用IKEA效應和峰終定律,為你的用戶打造更完美的產品體驗吧!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產品經理的第一課: 通用思維與OKR工具

CMoney 產品經理培訓的第一天,講師首先向我們簡單介紹產品經理的能力框架 : 一個好的產品經理首重的是領導力,雖然並非管理職,但產品經理必須掌握產品的各種面向,密切和工程師、設計師以及行銷部門合作,統合產品的整體走向並成為不同部門之間的橋樑。為了協助產品開發並使跨部門溝通更順利, PM 必須具備分析 / 執行能力以及溝通 / 學習能力,還有善用目標管理工具如 OKR 等等。以下將從問題分析框架、簡報及寫作技巧以及 OKR 方法這些面向分別細述。 一、問題分析 : 問題就是目標和現況之間的差異 一句話就簡單道出了什麼是問題,如果今年公司的目標營收是兩千萬,而目前業績只有一千萬,那麼如何讓接下來的營收成長 100% 就是所要探討的問題了。概念雖然很簡單,但大多時候常常因為目標不夠清楚具體,或者對現況不夠了解導致無法定義真正的問題。 如何讓目標更明確 ? 此時要追問兩個主要問題 : 為什麼是這個目標 ? ( 方向是正確的嗎 ?  期望數字合不合理 ?) 目標的相關細節又是什麼 ? ( 時限是以月、季或年為單位 ?  利益關係人有哪些等等 ) 以前面的例子來說,為什麼目標選擇營收成長而不是淨利成長 ? 不同的目標設定也會牽扯到不同的部門,如業務、行銷、採購、製造等等,一一將上述問題釐清後接下來才能制定更明確的行動方針。 隨時累積對現況的理解 對產品、公司及市場 / 產業趨勢的認識是由平常一點一滴累積來的,所以時不時閱讀並 蒐集相關資料才能在需要時事半功倍。數據資料來源分為一手資料 ( 如 : 客戶銷售資料、網站流量 ) 還有具公信力機構的市場調查報告。而消費者、客戶、銷售員的回饋這些來自第一線的觀察也都有助於對現況的了解,結合消費者心理學或經濟學等理論依據,就能拼湊出更接近事實的全貌。 理想型問題 vs. 救火型問題 理想型問題例子就如同先前提到的提高營收目標,著重在目標本身的分析,將大目標一一拆解,決定每個步驟的優先次序,再制定行動方案並執行。而救火型問題是針對突發狀況處理,例如網站突然當機,是伺服器的問題或是被駭客攻擊 ? 遇到這類問題必須分析現況,找出異常原因再採取補救措施。 二、簡報技巧概要 PM的一天充滿大大小小的會議,隨時都可能需要向不同部門或主管提案,因此運用簡報時必須簡...

小步快跑的產品規劃: 從IDEA發想到MVP最小可行性產品

多數產品現在的樣貌都和剛推出的時候差了十萬八千里,Line從一開始只有訊息和語音通話,成長到現在有Line新聞、Line Pay以及其他附加功能。產品不必一開始就以最完整的樣貌呈現,而是在反覆迭代的過程中,發現可能的需求後逐步加入新功能。需求的發想來源可以從動機/行為、質化/量化分析 (定性/定量)區分成四種: 發現可能的用戶需求後就可以著手開始規劃新功能了,而新功能也和產品一樣,不需要一開始就盡善盡美,而是用最小可行性產品 (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 的概念去打造。假設用戶今天想要一個代步工具,產品經理要做的不是直接想辦法做出一個車子交給他,而是先從滑板開始試驗,確認這是不是真正的需求,因為有可能用戶想要的並不是代步工具而是搭別人的順風車,而最小可行性產品的好處就是可以快速驗證用戶說的和真正想的一不一樣。 評估新功能的測試表現同樣可以部分套用AARRR模型的概念,在不同階段可以參考以下數據指標並優化: 功能獲取 -有多少人能看到並開啟功能 -從用戶原本的操作動線中找機會引導 功能活躍 -使用功能的人佔比為多少%? -常用新功能的人使用狀況如何? -價值如何被衡量? 功能留存 -使用新功能的人後續留存狀況為? 無論何時產品經理都不應該一頭熱的投入時間精力在打造產品或功能上,一旦用戶或市場反應不如預期就會白費力氣。在這過程中,產品經理要學會挑戰、質疑自己的假設,隨時用數字驗證,該打掉重來的時候就打掉重來。重新開始不代表失敗,只是又確認了一個不可行的方式而已,修正過後才能持續往正確的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