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最怕的就是和團隊一起投入了許多資源,最後推出的產品在市場上卻乏人問津,產品對用戶來說根本不痛不癢,有它很好,沒有也無所謂。要避免這個結局,就必須掌握人們的痛點、爽點和癢點,找到合適的切入點,才不會讓好不容易生出來的產品最後成為沒人要的孤兒。
痛點即是恐懼
如果你搜尋什麼是痛點,有個解釋是: 痛點是尚未被滿足的,而又被廣泛渴望的需求。但僅僅是這樣還不夠,痛點之所以痛,是因為他是人類心中最深層的恐懼,只有恐懼才能驅使人們採取行動、提前預防,迴避他們最不想要的結局。
家長們願意從小讓孩子上雙語幼稚園和各種才藝補習班,一路直到義務教育結束,就是因為害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失去競爭力,於是只好提前作一系列的準備。上班族願意在下班後撥出額外時間進修外語或學習其他技能,同樣是害怕自己不積極學習就會失去競爭力,只待在原地有一天會被時代淘汰,失去工作與謀生能力。所以教育和醫療產業不容易衰退,就是因為這兩個領域都激發了人類對於生存的恐懼。
家長們願意從小讓孩子上雙語幼稚園和各種才藝補習班,一路直到義務教育結束,就是因為害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失去競爭力,於是只好提前作一系列的準備。上班族願意在下班後撥出額外時間進修外語或學習其他技能,同樣是害怕自己不積極學習就會失去競爭力,只待在原地有一天會被時代淘汰,失去工作與謀生能力。所以教育和醫療產業不容易衰退,就是因為這兩個領域都激發了人類對於生存的恐懼。
爽點是即時滿足
當人產生需求、衝動的當下,能馬上獲得滿足,產生的愉悅感和幸福感就是爽點。肚子餓了卻不想出門,躺在床上動動手指就能點一桌自己想吃的讓外送送來,當需求能夠即時被解決的時候就會感到開心。在平台上熬夜追日韓劇、動畫,每次點下一集之後總要收看30秒的廣告,不想忍受等待的煎熬,於是就有人願意每個月花幾十塊錢的會費跳過廣告,消除享受當下被中斷的不悅感。爽點就是看準人類的惰性,給予即時滿足和回饋,讓用戶產生更好的體驗。
有一個網路業的傳說是這樣的: 當年百度在招募產品經理的時候問了應徵者,如果百度要做音樂該怎麼做? 很多人長篇大論交了一份完善的規劃書出去,而當中有一個人只寫了一句話: 「搜得到,能下載」,這個人就是百度後來的副總裁。
癢點是理想自我的投射
人們會追逐、崇尚網紅光鮮亮麗的生活,當穿上和網紅同樣式的衣服鞋子,彷彿一部分的自己也成為了光鮮亮麗的樣子。網路小說、英雄電影也是如此,閱聽者會將自己代入角色裡,幻想自己也能拯救世界、發揮影響力。人們會追逐著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當使用某些商品或服務時,自己彷彿也有了另一種面貌,有著更理想的人物設定。星巴克販賣的不僅僅是咖啡,更是繁忙的都市生活中,讓人有喘息空間的一方天地,於是人們願意前往消費,咖啡反而只是氛圍空間的附加商品而已。
對於痛點、爽點、癢點的觀察是從平常一點一滴累積而來的,每一個小細節的感受,都可能是日後靈光一閃的養分。找到精準的產品切入點,才不會讓產品在眾多的App中被淹沒,出現一瞬即又消失。
對於痛點、爽點、癢點的觀察是從平常一點一滴累積而來的,每一個小細節的感受,都可能是日後靈光一閃的養分。找到精準的產品切入點,才不會讓產品在眾多的App中被淹沒,出現一瞬即又消失。
留言
張貼留言